- 类型:
- 不限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写雨 写雪 写风 写花 梅花 荷花 菊花 柳树 月亮 山水 写山 写水 长江 黄河 儿童 写鸟 写马 田园 边塞 地名 抒情 爱国 离别 送别 思乡 思念 爱情 励志 哲理 闺怨 悼亡 写人 老师 母亲 友情 战争 读书 惜时 婉约 豪放 民谣 节日 春节 元宵节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忧国忧民 咏史怀古 抒怀 愤恨 怀念 生活 历史 借古抒怀 壮志 惜春 女子 伤怀 离恨 怀才不遇 旷达 向往 感叹 纪游 惜花 思国 言志 回忆 伤春 追求 赞颂 歌女 相思 故事 落花 优美 苦闷 怀人 人生 议论 西湖 壮志难酬 赏月 其他 想象 月夜 白菊 神话 登高 最美 典故 猖狂 祝寿 恨别 劝勉 自白 无奈 春愁
- 作者:
- 不限 范仲淹 苏轼 毛泽东 岳飞 陆游 李清照 李煜 辛弃疾 柳永 晏殊 纳兰性德 李白 郑燮 秦观 白居易 王观 刘禹锡 杨慎 李之仪 张志和 欧阳修 秋瑾 元好问 姜夔 温庭筠 晏几道 韦庄 宋祁 周邦彦 米芾 冯延巳 贺铸 唐寅 晁补之 刘辰翁 黄庭坚 张孝祥 赵彦端 苏辙 张先 万俟咏 刘著 王安石 马子严 康与之 朱敦儒 姜特立 黄孝迈 严蕊 顾夐 吴潜 陈与义 乐婉 王国维 京镗 沈蔚 陈亮 赵佶 施耐庵 钱惟演 程垓 张炎 吕本中 蒋捷 潘阆 蔡伸 王沂孙 孙光宪 吴激 聂胜琼 刘过 文天祥 朱淑真 朱彝尊 杨炎正 佚名 仲殊 汪元量 杨冠卿 陈克 范成大 吴泳 吴文英 文征明 陈著 石孝友 张元干 朱栴 杨万里 顾贞观 王清惠 皇甫松
-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翻译
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注解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玉瘦檀(tán)轻无限恨,南楼羌(qiāng)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迟日:春日。肥:这里指盛开。
赏析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这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迭字用得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清照这首《临江仙》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清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它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为谁憔悴损芳姿?”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触,补足上文。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清梦”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了。
以清词写苦思,倍增凄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云云推测之词,加以摇曳,愈觉意折层探,令人回味不尽。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如“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目。“杏花肥”犹言杏花盛开也。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此处着一“肥”字,上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结情,骚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
背景
学者陈祖美推断此词的背景和没收录于宋代《乐府雅词》原因:从《临江仙·并序》这首同调词的小序可知,李清照明明作了数阕《临江仙》,显然应该包括此首在内。它之所以被怀疑,除了人们时常提到的原因之外,窃以为更主要的原因是曾慥所编《乐府雅词》只收了前一首而未收此首的缘故。
-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453翻译
端起酒杯向东方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一去匆匆。洛阳城东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就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心中的遗恨却无尽无穷。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将更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相从?
注解
把酒:端着酒杯。从容:留恋,不舍。紫陌:紫路。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的都城,据说当时曾用紫色土铺路,故名。此指洛阳的道路。洛城:指洛阳。总是:大多是,都是。
匆匆:形容时间匆促。
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忆春的小词。写自己独游洛阳城东郊,饮酒观花时而产生的愿聚恐散的感情。这首词为作者与友人春日在洛阳东郊旧地重游时有感而作,在时间睛跨了去年、今年、明年。上片由现境而忆已过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乐。下片再由现境而思未来之境,含遗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将三年的花季加以比较,融别情于赏花,借喻人生的短促和聚时的欢娱心情,而并非“今年”的花真的比“去年”更鲜艳,但由于是用乐景写衷情,使词的意境更加深化,感情更加诚挚。上片回忆昔日欢聚洛阳,同游郊野之乐趣。下片写惜别之情,感伤气息浓重。。结尾两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更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不知与谁一道重来洛城游芳,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然而,在人生聚散无常的伤感之外,所幸尚有“明年花更好”的希望在,良辰美景总能多少慰藉词人怅惘失落的情怀,减轻了心头的伤痛。故而词人并无剧痛深哀,只是一种淡淡伤感而已。
背景
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而作。据词意,在写作此词的前一年春,友人亦曾同作者在洛城东同游。欧阳修在西京留守幕前后共三年,其间仅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春在洛阳,此词当即此年所作。词中同游之人或即梅尧臣。
-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453翻译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注解
寒蛩:秋天的蟋蟀。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月胧明:月光不明。胧,朦胧。
功名:此指为驱逐金兵的入侵,收复失地而建功立业。旧山:家乡的山。付:付与。瑶琴:饰以美玉的琴。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赏析
这首《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是通过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
上片着重写景。“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呜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被梦惊醒后,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苦闷之深。结拍“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之感。上阕用简洁的语言和平淡的叙述质朴地展现出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其简沽有力、朴素真切的文风,确实展现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对的历史情景的复杂性。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白首为功名”写词人终其一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痴心不改。“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时间之长。“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隐含了词人的痛心。如今头发已经白了,几十年的求索,都是为了驱逐金人,收复河山。作者竭尽心力,几操心成白发,都只是为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复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怀。然而,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转战努力,便是为了某一天的“归程”。可是英雄的壮志难酬,想到了故乡,家乡的树木已经变得老了,而到头来却得到一个宋金和议的结局。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壮志难酬,忧愤难平。宋朝皇帝赵构与秦桧力图议和偏安,不迎回徽、钦二帝,国家也遭受未有之变局。既然不能建功立业,收复河山,回家度过余生也好。可是故乡已经落到敌人的手里,有家难归。“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懑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苦闷的心情,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琴弦,可是却没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来听。当时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不禁担忧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心情沉重。
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凉悱恻之思。全词所展现的沉郁悲怆情怀,节制而深层,忧思而压抑。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盖托体比兴也”,如此评断,亦可谓知套岳帅之良苦用心也。
从写作手法说,《满江红·怒发冲冠》多用赋体,直陈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飞忠贞报国的豪迈精神和战斗雄姿。这首《小重山》则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是很高超的。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
另外,虽然这首《小重山》写得比较含蓄委婉,与同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格调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内容方面仍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后两首表现的是抗击金兵,收复中原;这首表现的则是不满“和议”,反对投降。这两方面的主题是完全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是岳飞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投降主义的坚定立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深厚感情。由于写作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不同,因而在情调和风格上产生了差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背景
这首《小重山》是元帅帐内夜深人静时岳飞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反对妥协投降,他相信抗金事业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战役的胜利,这时宋高宗和秦桧力主召开和议,和金国谈判议和。使他无法反抗的命令,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
-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翻译
燕子归来的时节,吹起了西风。希望在人世间我们还能能相聚在一起,在菊花丛中举杯共饮。歌声悠扬有你粉嫩的脸庞。
夕阳穿过幕帘,阴影包围了梧桐。有多少情话说不尽,写在给你的词曲中。这份情千万重。
注解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金尊:酒杯。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jīn)情言不尽,写向蛮(mán)笺(jiān)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斜日:夕阳。更:正。蛮笺:谓蜀笺,唐时指四川地区所造彩色花纸。
赏析
这首词,仍然是惜别、思念之作。寂寞是爱的一种声音,孤独是爱的另外一种声音。而心,则是爱的道路。爱情是盏灯,思念是其中的灯油。当有一天,一个人站在往事的回廊中观望的时候,纵有如火的红豆,也点不亮那断了纹路的情伤。情已断,爱已走,心已碎,手已凉。这样的现实,不知不觉地站在一个女子的心里。
于自己内心思念的尽头,发现,心被那远去的人牵得很紧,很疼。世界这么大,但幸运的是,那别人的名字,仍然还在心里,牵挂着,等待着,等待他的归期。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还能穿过茫茫的红尘,找到那把可以打开距离的钥匙。
真的如同徐再思所说的那样: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这首词,仍然是一个女子的伤情。
叶嘉莹先生在《大晏词的欣赏》中这样评价此词:“至于写艳情者,如其……《破阵子》之‘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若以这些词句与柳永《定风流》之‘彩线慵拈伴伊坐’,《菊花新》之‘欲掩香帏论缱绻’诸作相较,则大晏正所谓‘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因为大晏所唤起人的只是一份深挚的情意,而此一份情意虽然或者乃因儿女之情而发,然而却并不为儿女之情所限,较之一些言外无物的浅露淫亵之作,自然有高下、雅鄙的分别。”
有权威的解析认为,这是一首秋日席间赠妓之作。全篇代歌妓述事言情,先写这位歌女对“时节”的感受,次写她在筵席上与情人“小会”的欢欣及她的即席演唱,最后写她与情人依依惜别的种种情状。
这样的解析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总是觉得太过实在了一些。晏殊自己没有明说这是代歌女而作或赠妓之作,我们如果断成代歌女而作或赠妓之作,也不是不可,只是在我看来,有点喧宾夺主的嫌疑。所以,我坚持认为,这就是一首惜别、思念之作。和一个女子有关。除此之外,不做其他的推断。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这里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这两句来看,当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
这句,其实存在着一个人物特写。一个女子站在高楼之上,望着远方的姿态写满了思念。虽然晏殊从词语上没有写到这个女子,但从“燕子”、“高楼”这两句,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勾画出一个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真正的高手,就高在“以物衬人”或“以物写人”的境界上。
诗词从来都是一种省略文体,不可能说得过于明白。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有想象力,甚至是合理的、大胆的想象。
“燕子欲归”,这其实是女子内心的愿望和最真最深的疼。你看那燕子,都双飞在她的眼前,可是,他却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的煎熬,甚至是孤独的思念的掏挖。
燕子欲归,人未归。我想,这才是晏殊最想写出来的结果。不过,却留着,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明白无误的是,词中女子的内心和思念已经寄出去,而且,一直没有找到可以收留的地方,一直在路上跋涉。
不过,他仍然在她的心里燃烧着。他拿走了她的梦、她的泪水和她的思念。
背景
一般认为《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这首词是宋仁宗晏殊家道落寞时所作。看到歌女的酸楚,联想到自己的落魄,由此创作这首词作表达内心的痛苦。
-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翻译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干,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
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注解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qī)枕钗(chāi)横鬓(bìn)乱。
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庄子·逍遥游》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欹:斜靠。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河汉:银河。金波:指月光;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玉绳:星名。玉衡: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流年:流逝之岁月;年华。
赏析
此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倾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贵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
背景
苏轼在小序中交代了写此词之缘由,词人在七岁之时曾听过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而四十年后,只能隐约记住首两句,词人便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他的文思才力,补足剩余部分。此词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时作者正谪居黄州。
-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翻译
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真无奈,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
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注解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qīn)卧。暖酥(sū)消、腻(nì)云亸(duǒ),终日厌厌倦梳裹(guǒ)。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一切事全含糊过去。可可:无关紧要;不在意。 暖酥:极言女子肌肤之好。腻云:代指女子的头发。亸:下垂貌。无那:无奈。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diāo)鞍(ān)锁。向鸡窗,只与蛮笺(jiān)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niān)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恁么:这么。鸡窗:指书窗或书房。蛮笺象管:纸和笔。蛮笺:古时四川所产的彩色笺纸。象管:即象牙做的笔管。镇:常。和:允诺。
赏析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篇,具有鲜明的民间风味,是柳永“俚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词以一个少妇(或妓女)的口吻,抒写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妇形象。这首描写闺怨的词在宋元时期曾经广为流传,受到普通民众,尤其是歌妓的喜爱。到了元代时,关汉卿更是把它写进了描写柳永与歌妓恋情的杂剧《谢天香》里。
上片,通过艳丽春光和良辰美景来衬托少妇的孤寂之情。开头三句,写春回大地,万紫千红。少妇因此反而增愁添恨。这里暗示出,过去的春天她曾与“薄情”者有过一段火热的恋情生活。次三句,写红日高照,莺歌燕舞,是难得的美景良辰,而她却怕触景伤情,拥衾高卧。接三句,写肌肤消瘦,懒于梳妆打扮。这和《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精神是一致的,表现出爱情的坚贞不渝。未三句,揭示出这位少妇之所以“倦梳裹”的真正原因:“恨薄情一去,音信无个。”作者在上片用的是一种倒叙手法,不仅总结上片中的三个层次,而且还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的直接抒发。
下片,极写内心的悔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头三句,点明“悔”字,反映出这位少妇的悔恨之情。继之,又用“锁”字与此相衬,烘托出感情的真挚、热烈与性格的泼辣。在特别重视功名利禄的封建社会,一个闺中少妇为了爱情而敢于设想把丈夫“锁”在家里,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反叛行动。这位少妇的举措,可以使人联想到《红楼 梦》中林黛玉对功名利禄,对仕途经济的批判,而且与柳永《鹤冲天》词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脉相通的。中六句是对理想中的爱情生活的设想和追求。他们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吟诗作赋,互相学习,终日形影不离。结尾三句明确责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它不仅吸取了民歌的特点,保留了民间词的风味,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比兴手法,也不运用客观的具体形象来比喻和暗示自己爱情的炽烈与坚贞,而是采取感情的直接抒写和咏叹。词中,感情的奔放热烈带有一种赤裸无遗的色彩,明显地具有一种市民性。这是柳永生活时代都市高度繁荣的客观反映。
从思想上看,这首词明显带有市民意识。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语言通俗,口吻自然,纯用白描,这说明柳永在向民间词学习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扩大了“俚词”的创作阵地,丰富了词的内容和词的表现力。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
-
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翻译
勤勤恳恳不眠休,向来胸无大志,只是勉强做着这事业。功名利禄皆是过眼云烟,对于身处困顿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哪里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只觉时光飞逝。幸有那明理静心的佛学,让我能在精神上超越他人。
经历过怎样的事情,才能像现在这样再无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情绪,人的一生就像那渤海上的泡沫般短暂消散。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但事物的根本是不变的。只是那少许的心中梦想已幻灭。羡慕他人眼中荣华富贵,谁又相信这世间本来无物呢?一旦心中茫然无归处,易受功名利禄所引诱。所以纵使有千种计谋在心头,也难抵突如其来的变故。
注解
孜(zī)孜矻(kū)矻。向无明里、强作窠(kē)窟(kū)。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
孜孜:勤勉;不懈怠。矻矻:勤劳不懈貌。明:目标,意志所趋。强作:勉力而做,出自《孔丛子·执节》。窠窟:动物栖身之所。喻指事业。济: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堪:能,可以,足以。仓猝:匆忙急迫。弹指:捻弹手指作声。佛家多以喻时间短暂。超出:超越别人。
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yíng)渤(bó)。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底事:何事。潮:像潮水那样汹涌起伏的。浮沤: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瀛渤:渤海。本源: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自性: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些些:少许,一点儿。妄想:佛教语。谓妄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机筹:计谋;计策。
-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翻译
看吴山青青,看越山青青,钱塘两岸青山相对迎。怎忍心分手有离情。
你泪儿盈盈,我泪儿盈盈,香罗带未结成同心结。江潮已涨,船儿扬帆要远行。
注解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
吴山:指钱塘江北岸的山,此地古代属吴国。越山,钱塘江南岸的山,此地古代属越国。争忍:怎忍。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罗带句:古代结婚或定情时以香罗带打成菱形结子,以示同心相怜。
赏析
词以一女子的声口,抒写她因婚姻不幸,与情人诀别的悲怀。开头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吴山青,越山青”,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吴越自古山明水秀,风光宜人,却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谁知别离情?”歇拍处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借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别的主旨。
“君泪盈,妾泪盈”,过片承前,由写景转入抒情。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罗带同心结未成”,含蓄道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江头潮已平”,船儿就要起航了。“结未成”“潮已平”,益转益悲,一江恨水,延绵无尽。
这首词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反复咏叹,情深韵美,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词采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在节奏上产生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咏的艺术效果。词还句句押韵,连声切响,前后相应,显出女主人公柔情似水,略无间阻,一往情深。林逋沿袭《长相思》调写男女情爱,以声助情,用清新流美的语言,唱出了吴越青山绿水间的地方风情,创造出一个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艺境。